一、简述获得性梅毒的病程分期。 第一期:螺旋体经皮肤、粘膜侵入后3w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硬疳多见于外生殖器,亦可见于直肠、肛门或口腔。溃疡渗出物中有大量螺旋体存在,此时传染性极强。约1个月后硬下疳常自然愈合。但进入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经2 -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二期。 第二期: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亦可侵犯骨、眼及中枢神经系统。在梅毒疹和淋巴结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由于抗体产生。即使不治疗症状亦可在3w-3个月后消退。从硬性下疳至梅毒疹消失后一年之内称为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但损伤性较小。 第三期:又称晚期梅毒。第二期梅毒后5年或更长时间出现皮肤粘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出现肉芽肿样病变。严重者经10-15年后,可引起心血管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主动脉炎、生动脉瘤、主动脉瓣闭锁不全、脊髓痨和全身麻痹等。此期病灶中不易检测到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小,但病程长,破坏性大,可危及生命。 二、真菌的致病形式有哪几种: 1、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浅部真菌如皮肤癣菌有嗜角质性,并能分泌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在局部大量繁殖后,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由一些内源性真菌感染,如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这些真菌致病性不强,多系各种诱因使机体防御机能显着低下时才能发生。 3、真菌性超敏反应 某些人当吸入或食入真菌菌丝或孢子时而、可引起各种类型超敏反应,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皮炎等。 4、真菌性中毒症 摄入真菌或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慢性中毒,病变多样。有的引起肝肾损害,有的引起血液系统的变化,有的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抽搐和昏迷等 5、真菌的毒素与肿瘤的关系 已证明黄曲霉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毒性作用很强,小剂量即有致癌作用。 三、什麽是病毒的干扰现象?有何医学意义? ??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法制的现象,称为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的意义在于: 1)能够终止病毒的感染,导致宿主康复。 2)病毒活疫苗接种后,能阻止毒力较强的病毒感染; 3)在同时接种两种以上活疫苗时应注意疫苗病毒间的干扰可影响疫苗的效果; 4)有时疫苗病毒也可被体内原有的病毒所干扰。 四、采集病毒标本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 1、应于发病的初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2、根据感染特征决定取材部位及内容; 3、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4、采集标本时须严格无菌操作; 5、用于血清学诊断的标本,应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清,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五、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病毒分离培养方法有: 1、动物接种; 2、鸡胚接种,接种部位包括:羊膜腔、尿囊腔、卵黄囊、绒毛尿囊膜; 3、组织细胞培养等方法。 六、病毒在组织细胞中生长的指标有哪些?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增殖的指标有: 1、细胞病变效应; 2、红细胞吸附; 3、细胞代谢的改变; 4、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及空斑形成等现象,可作为半断病毒是否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七、简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组成成分有哪些? 病毒体形态可分为五种: 1、球形: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 2、杆状:多见于植物病毒; 3、砖形:痘类病毒; 4、弹状:狂犬病病毒; 5、蝌蚪形:噬菌体。 病毒的基本组成成分有DNA或RNA外面包绕蛋白质壳粒组成的衣壳。核酸(即核心)和蛋白质外壳共同组成病毒体的基本单位---核衣壳。 八、简述病毒的增殖周期,DNA及RNA病毒生物合成有和不同? ???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五步。大多数DNA病毒在细胞核内合成DNA及RNA,在细胞浆内合成病毒蛋白质并完成病毒体的组装与成熟; RNA病毒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均在细胞浆中完成。 ![]() |